首页 > > 新闻

滨海各地地名由来

原创 ·8998900 次阅读 ·2024-03-14 18:27:21

滨海县各地地名都有来历,现将民国以前成集、成庄,现在仍较繁荣的集镇、村庄名称溯源如下:

 

  东坎 相传明嘉靖年间汪氏迁居于此从事盐业、渔业, 故初名汪家村,后名汪家洼,明万历年间改称汪家坎。清雍正年间以邻近黄河南岸套堆东坡,又名东堆、黄坡,乾隆年间易名东坎。

 

  八滩 清初此地已成村落,因附近有老滩、王家滩、沈家滩、蔺家滩、喻家滩、于家滩、卫滩等7个滩,此外有马、左、王、赵、孙、杨、孟、刘等八姓在此兴集经商,故名八滩。

 

  五汛港 清雍正年间为防水患,沿射阳河北岸的岔港头上,设立防汛护堤营地,该处序列第五,故名五汛港。

 

  北坍 清乾隆年间,五汛港以北原为海滩,滩中有一个高垛子,因雨水冲刷而逐年下塌,故称之为北塌。后“塌”演写成“坍”,故名北坍。

 

  蔡桥 清康熙年间,蔡姓于发财沟(今老王圩洞南部)建一木桥称之蔡家桥,桥东、桥西渐成集市,集镇就以蔡桥为名。

 

  东墩子 今属蔡桥镇。明嘉靖年间,运使郑章于沿海创设避潮墩,以避大潮。以后沿海各地逐步仿效筑墩。此墩位置偏东,称以东墩,附近设庄因以为名。

 

  鹿汪塘 今属陈涛乡。相传该地草滩里有一汪塘,常有鹿群来饮水洗澡,故名鹿汪塘。

 

  刘锅 今属正红镇。相传一刘姓在草滩中设灶烧盐,因此称此地为刘锅,后人习惯写成刘戈。

 

  徐大尖 今属正红镇。此处因篆河与射阳河环绕淤积成葫芦状,遍地芦苇,俗称柴尖头,后徐姓居于此,故名徐大尖。

 

  刘簖 今属通榆镇。相传元朝初年有一姓刘渔人常年在此设簖取鱼,建庄后因此为名。

 

  舀港 今属通榆镇。相传明隆庆年间,李、蒯、姜三姓由三灶迁此海边港口居住,从事盐业、渔业,见港内漂一只水舀子,遂名此地为舀子港,后称舀港。

 

  沈关 今属天场乡。明代为防倭寇,派兵设关,后沈姓迁此建庄,得名沈关。

 

  天盘 今属天场乡。古时煎盐器为盘铁,又称铁盘,盐场东迁后,煎盐器尚存,此地遂称为铁盘庄,后渐以谐音字替代,村名为天盘。

 

  冈墩套 今属大套乡。明代有一王氏迁居于黄河东岸拐弯处冈墩上,冈墩原为部分套堤,初名冈墩套。1922年后,谐音亦称冈根套。

 

  二堡(读浦) 今属大套乡。明末,在黄河堤险患处,设堡夫,以防水患。该处序列第二,故名二堡。

 

  外套 今属大套乡。相传树跟套西有棵大树,树干向西南方歪斜,此地遂取名“外枝套”。民国初年以“歪”的近音“外”代之,渐称外枝套,后简称外套。

 

  三坝 今属界牌镇。明末为防黄患,沿堤险患处加筑堤坝,此处序列第三称三坝,后沿用为村名。

 

  三截 今属陈涛乡。明朝中期,郭集附近皆为滩地,居民分截(即)段之意)认领,此为第三截,后沿用为村名。

 

  盐路 今属陈涛乡。清朝中期,康姓开业凿一运盐小河,沿河岸筑一大路,以作牛车运盐之用。称盐路以后,附近建村庄,即以路名相称。

 

  前案 今属八巨镇。清朝中期,周、刘两姓为土地争讼,多年不休,经地方绅董调停息讼,所争之田称之案田,位案田之南建庄,即称前案。

 

  小街 今属滨海港镇(原淤尖乡)。清朝中叶,吴姓于此兴集,人称吴家集,后江南商贾来此经商,市场面貌一新,更名正兴集。民国30年(1941)后渐称小街。

 

  三截沟 今属五汛镇(原北坍乡)。清朝中期,这里是一片草滩,分段由百姓认领,每段之间挑沟为界,此序列第三,看管草滩的人在此建房,后住户日多,此地即称为三截沟。民国初年,村民熊姓自筑围寨,又名三截沟围。

 

  三洼 今属五汛镇(原北坍乡)。清代,这里一片草洼子,有人落户以后,出现三个小庄子,即小团洼、大团洼、北大团洼。1958年建大队时,称为三洼。

 

  马营 今属五汛镇。相传为清兵兵营放马之处。

 

  当尖 今属蔡桥镇。清代,因村庄靠近荡尖港而得名,后因书写简便,逐渐以“当”字代替“荡”字。

 

  木港 今属蔡桥镇。相传清代有一穆姓农家居住港边,此地即以穆港为名。为书写简便,逐渐以“木”代“穆”,遂称木港。

 

  鹿洼 今属蔡桥镇。相传清中期此地为一草洼,荒芜人烟,为鹿群栖息之所,因而得名。

 

  虹桥 今属正红镇(原陈铸乡)。相传在清朝中期的一个夏天在九灶港上架桥,施工期间突遇雷雨,雨止现彩虹,此桥即以虹桥为名,桥侧之村亦用此名。

 

  掌旺 今属正红镇(原陈铸乡)。清朝中期,掌姓农户在此落脚,建房久居,为希后辈兴旺发达,遂以掌旺为村名。

 

  昧洋 今属正红镇(原陈铸乡)。相传清朝中期,此地原为芦荡,中有水泓,百姓俗称为洋,后渐淤漫坍塌,洋的痕迹模糊不清,故称为昧洋。

 

  陈坍 今属正红镇(原獐沟乡)。相传此地原为荒滩,清朝中期,一陈姓独居于此,人们就把此地称为“陈单”,后人将“单”字改成“坍”字。

 

  三元 今属通榆镇。相传此地原为阜宁县寺庙三元宫的庵地,曾建有仓房,佃户在此居住,遂名为三元庄。

 

  腰庄 今属通榆镇。相传清朝中期,因有环形路道回绕村庄,形似腰带,故庄名称腰庄。

 

  三埝 今属通榆镇。相传清朝中期,于放生河尾闾筑有土堰三道,以挡西水。今堰址早平,但附近村的庄都以三堰为庄名,为以示区别,则以大姓冠字相区别,如姜三堰、蒯三堰、史三堰、郝三堰。后为简便,将堰写成埝。

 

  徐丹 今属天场乡。相传清朝初年,徐姓庭园植有一种稀有的黄色牡丹,初称为“徐家牡丹”,后简写成“徐丹”,并沿用为村名。

 

  瓦房庄 今属大套乡。明朝初年,一孟姓小官在此定居建庄,多建瓦房,故为瓦房庄。

 

  辛荡 今属大套乡。明朝初年,这里原是一片洼地,芦草丛生,后由辛姓认领,遂名“辛家荡”。   

 

  三里 今属东坎镇。相传清顺治年间,崇姓迁居张家河西岸船只停泊处,因距汪家坎三里远,村名遂称三里靠。1958年建大队时,更名三里。

 

  北荡 今属东坎镇(原坎南乡)。相传原为洼地,明万历年间,先后经居民认领,因西有辛家荡,南有火烧荡,此洼地就称之为北荡。

 

  三尖 今属东坎镇(原坎南乡)。此地原为一个三角形的芦荡,清朝初年建庄时名三尖荡。1961年隶四八大队,19818月易名三尖大队。

 

  王塔 今属东坎镇(原坎北乡)。相传清乾隆年间,王姓由西沙(现属通榆镇)迁此塌坡之地,名王塌,因名不雅,故以塔带替“塌”。

 

  广垛 今属东坎镇(原坎北乡)。相传明末常有渔人在此晒网,建庄后就称“网垛”,后渐以谐音“广”代“网”,称广垛。

 

  盘洋 今属东坎镇(原坎北乡)。清朝初年,此地附近有一自然河道称洋,洋边遗有一烧盐的铁盘,建庄时就称为铁盘洋,后简称盘洋。

 

  朱浦 今属东坎镇(原坎北乡)。清朝初年为防黄河水患,于此设堡(读浦),为朱姓所居,庄名称“朱家堡”,后演称朱浦。

 

  黄泥 今属东坎镇(原坎北乡)。黄河夺淮后,海滩日拓,河槽日长,且弯曲窄宽不等,此处为河槽边泥沙淤积之处。呈尖头状,通称黄泥嘴,建庄后简称黄泥。

 

  小鬼滩 今属界牌镇(原陆集乡)。相传清朝晚期,这里是坟滩。有一绰号“周二鬼”的人住在坟滩边,时人称此地为小鬼滩。

 

  冲边 今属界牌镇(原界牌乡)。清朝中叶,黄河破堤后冲出很多深塘,称为冲子。后在界牌西一塘边建庄,称冲边。

 

  学地 今属界牌镇(原陆集乡)。清光绪年间,界牌以东为阜宁县学校地产,建庄后遂以学地为名。

 

  吉堡(音浦) 今属界牌镇(原陆集乡)。清朝中叶,为防黄汛,在此建一堡,庄上吉姓较多,遂称吉堡(浦)。

 

  李墩 今属陈涛乡。明嘉靖17年(1538年),运史郑章在各灶地设避潮墩,后李姓在此墩边建房常住,即取名李墩。

 

  土山 今属樊集乡。清中期,此地为黄河险患处,经常溃决,百姓于河水冲刷处,积土以备抢险用。有一泥土高堆,状似山丘,地名故称土山。

 

  界港 今属八滩镇。相传在清朝时,梅、刘两姓为解决界址争端,在两家地块边挖一长港,取名界港,双方又常为地界发生争执,想把港身移向对方地内,也有人称此港为赖港。解放以后称为界港。  

 

  蚁墩 今属八滩镇。相传清朝中期,此处大部分是滩地,其间有一高墩,每遇发水,无数蚂蚁聚集其上,故称蚂蚁墩。1949年后称为蚁墩。

 

  宋尖 今属八滩镇。清朝中叶,宋姓在大草滩尖头处择地居住,村庄称宋家尖。此地也曾为苇荡营柴草集散地,草行很多,故又称为行房。

 

  杠南 今属八滩镇(原新港乡)。清末为左姓地主的土地,佃户在此建房时,因土地低洼,屋基全都杠土垫高,就把地名叫杠子,杠子南侧庄子曰杠南。

 

  二罾 今属振东乡。清道光年间,钱、陆等姓由阜宁小校场迁至海滩陈尖港畔扳罾取鱼,此处为第二个设罾处,故名二罾。

 

  侉二 今属振东乡。相传清咸丰七年(1857),有二名北方口音的乞丐在此落户,当地人把二侉(本地人称北方人为侉子)所在地称为侉二庄。

 

  二木楼 今属振东乡。清朝乾隆年间,县境东部沿海始驻军守边,从废黄河口到射阳河边建10个木楼,以作了望用,由北向南,此地序列第二,庄名故称二木楼(又称二门楼)。

 

  洋口 今属振东乡。清时,县境有一条横穿全境的自然河道称洋,此地为洋的出口处,故称洋口。

 

  美垛 今属滨海港镇(原振东乡)。相传清末时,此地一高垛地上住一户人家,女主人很美,时人戏称美人垛,后以此名相称。

 

  孟工 今属滨海港镇(原临淮乡裕东村)。清朝初年,因孟姓居住于黄河险工处得名。曾经兴集,又名普安集,市集旱废。

 

  头罾 原属樊集乡。民国18年(1929),一喻姓在海滩绵羊河处扳罾取鱼,因居上游第一设罾处,故名头罾。


相关阅读
CXTV 中国新媒体直播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苏ICP备16064092号-2
统计代码